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凌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以来,瑞昌市抢抓“田长制”省级改革试点机遇,深入推进“田长制”工作。坚守耕地不能撂荒、不能“非农化”、不能“非粮化”,积极推动基层耕地管护质效提能升级,打造基本农田监管网格体系,走上了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轨道。

明确责任,专田专用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种稻点芝麻”。夏天的风,吹响了夏种夏管的组曲。大忙季节关乎全年农业收成,眼下,瑞昌市10万亩中稻的插秧工作已基本完成。走在田间地头,各村村口的“田长制”公示牌引人注目,上面清晰罗列着耕地情况、各级“田长”责任人及监督电话等信息。

“这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不能蓄水!”近日,范镇党委副书记、乡级副田长柯威龙在巡田过程中接到八都村田长的报告,称一户村民准备将耕地改造成养殖水面,进行莲藕种植和经济鱼类套养。到达现场,只见村民正将田垄垫高。“耕地可不能破坏!”柯威龙急忙上前劝阻,并对其讲解耕地保护政策、引导其履行耕地保护义务。最终,村民将耕地恢复原貌。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今年,瑞昌市制订《瑞昌市全面推行田长制管理的实施意见》,构建“3+N”体系,即“市、乡、村三级田长+多元网格联动”,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设置网格,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打造问题发现、处置、解决的管理闭环,促进“田长制”落实落细。同时,探索建立“民间田长”“农村五老”等志愿队,引导社会群众力量支持、参与、监督“田长制”落实。

目前,瑞昌市已查处耕地“非农化”行为3起,恢复耕地7起,面积29.38亩,制止耕地“非粮化”行为40起,面积达90.45亩(其中涉及永久基本农田40.95亩)。

占补平衡,田地生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肇陈镇,种粮大户黄振华承包的1700余亩水田已是绿意葱葱;微风拂过,秧苗泛起阵阵涟漪。“唧唧……唧唧……”簇簇秧苗间,巴掌大的小鸭一摇一摆、蹒跚学步,为田地点缀上星星点点的明黄……生态好“丰”景令人沉醉。

“肇陈镇四面环山,旱地多,地块分散、地势不平整。过去,村民耕种效益低下,积极性也不高。”沿着田垄一路向前,该镇华坊村村支书、村级田长黄朝祯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情况,“这边,还有那块地,曾经都是‘巴掌田’,现在都连成片了!”

“田长制”的全面推行,给肇陈镇带来了新气象。近年来,瑞昌市严格按照“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的要求,积极实施“旱改水”土地整治工程;坚持“田块能平则平、能大则大,沟渠、道路能直则直”三能原则,夯实农田基础,完善设施配套,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调节了耕地占补平衡。曾经沉寂的“巴掌田”“抛荒田”等,经过规划改建,变成了一块块标准的方格田;昔日的低效旱田变身高质水田,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我流转的1700余亩水田中,有近600亩是由‘旱改水’而来的。”黄振华介绍。随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瑞昌市各类农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黄振华成立的金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300多户村民入股,平均每亩地增收近200元,每年还能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2000多个。“现在,我们的农田是稻鸭共生、稻油轮作,一年四季都收获满满!”望着生机勃勃的田地,黄振华脸上难掩笑意。

科技赋能,高效护田

“80个高空瞭望摄像头,360度旋转,2000米内精准定位,全天候、全方位、无差别监管……”为使耕地保护工作更有效、精准地推进,瑞昌市积极拥抱科技力量,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智能化自然资源视频监管指挥中心,构建了“高空看、智能判、现场查、网上管”闭环管控体系,基本实现耕地监管全覆盖。

坚持“人防+技防”理念,该市建立“无人机定期航拍+田长日常线上报告”网格化管理机制,村级田长实地上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巡查情况,及时开展图斑分析对比,有效发挥耕地保护“前哨站”作用。搭建瑞昌市“田长制”管理平台,打通各级田长高效沟通、衔接、协调工作的渠道。

肇陈镇种粮大户黄振华的田地里,“稻鸭共生”活力满满。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凌瀚

范镇源源村种粮大户、巡田员聂小龙,正在田间巡逻。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亚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