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相关资料图)
2021年对双汇发展相当不友好。而关于我们最熟悉的双汇火腿肠,年报中几乎只字未提。我们会突然发现,火腿肠仿佛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渐渐地消失在我们日常的食谱之中。火腿肠刚一推出,由于是新生物件,曾经被人误认为是“蜡烛”。从此,春都火腿肠一炮而红。外因,则是随着消费升级的进行,火腿肠作为食品,不可避免地被鲜肉替代掉。质量事件的频频发生逐渐拉低人们对火腿肠的价值预期。没多久,著名游泳运动员宁泽涛因为吃了“双汇火腿肠导致兴奋剂检查没有通过,而被国际泳联停赛一年”的消息再度爆出,让双汇雪上加霜,很长一段时间,元气大伤。火腿肠为什么走向没落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文 | 老鱼儿
编辑|杨旭然
2021年对双汇发展相当不友好。
根据双汇发展最新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告,这家中国肉制品龙头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666.82亿元,同比下降9.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66亿元,同比下降22.21%。
对于营收和利润的双降,双汇解释是因为生鲜冻品的经营偏差导致。而关于我们最熟悉的双汇火腿肠,年报中几乎只字未提。
双汇对于赖以起家的产品不再如以前那般重视。火腿肠还可以继续卖到大街小巷,但不会单独告诉资本市场卖了多少——资本不喜欢。
这也难怪,问你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吃过火腿肠了?我们会突然发现,火腿肠仿佛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渐渐地消失在我们日常的食谱之中。
火腿肠刚一推出,由于是新生物件,曾经被人误认为是“蜡烛”。为了打开销路,“中国火腿肠之父”、洛阳肉联厂厂长高风来花掉了一年的利润,在央视打了三个月的广告。从此,春都火腿肠一炮而红。
当年的春都火到什么程度?经销商想要提货,需提前几天住到洛阳排队。甚至有经销商住了一个月之后都没拿到货,到春都厂门口要扬言自杀。1994年,春都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利润超2亿元。而那一年,洛阳市的GDP为193.8亿元。
巨大红利之下,众多淘金者纷纷入局。1990年郑州肉联厂生产了“郑荣”火腿肠;1994年山东的“金锣”异军突起;90年代末,南京的“雨润”在南方扯起大旗……这期间甚至还出现了“少林”牌火腿肠,差点被少林高僧告上法庭。
群雄四起,品牌林立,江湖一片繁荣蓬勃。掐指算去,这距今不过三十余年。再抬眼望去现在的存量品牌除了双汇,已经寥寥无几。
这当中发生了什么?内因,是火腿肠企业纷纷以各种形式作妖,行业名声逐渐变坏。外因,则是随着消费升级的进行,火腿肠作为食品,不可避免地被鲜肉替代掉。
01作妖往事之一:肉含量瘦身
春都员工都把自己厂的火腿肠叫“面棍”。
在中国火腿肠行业的兴衰浮沉中,一个名字必不可少,那就是——双汇。
双汇前身是漯河肉联厂。1984年,这个在当时默默无闻、连续 26 年亏损的国营小厂,迎来历史上第一位民主选举的厂长——万隆,一个在中国肉食品行业举足轻重的人物。
万隆在1992年介入火腿肠生产,品牌叫做“双汇”,在当时属于全国第三家火腿肠生产企业。
初期,双汇完全模仿春都的营销做法。你在央视打广告,我也在央视打广告,用的还是娱乐圈的顶流“冯巩+葛优”;你推出虎王火腿肠,我就推出狮子造型的火腿肠;你在展销会打条幅,我就在展销会放热气球。由于当时行业市场空白处较多,双汇也占据了一些市场份额。
1995年开始,双汇和春都奉献了一场划时代的价格战,扰动了行业的一池春水。首先双汇把火腿肠的肉量从80%直降到70%。此招一出,各企业纷纷效仿,于是火腿肠的肉含量又从70%,逐渐降到60%、50%、30%......春都火腿肠据说一度降低到15%的含肉量,其他的都是淀粉。据新华社当年的报道,春都员工都把自己厂的火腿肠叫“面棍”。
价格战之后,整个行业元气大伤。以“郑荣”为代表的一批中小企业纷纷破产。
本身来讲,合理的市场竞争可以提升行业集中度。但可惜的是,消费者享受了火腿肠价格战的红利后,同时也逐渐给火腿肠盖上“无肉无营养裹腹食物”的红戳。
肉制品相对缺乏的年代,火腿肠作为突出代表,以其“速食”和“新潮”的属性获得了全国人们的心理认同,并赋予过它“高档食品”的标签。火腿肠行业本有机会按照这个标签的路径,进行高端化的升级,但这一切在价格战之后再无可能。
人们曾经对火腿肠的那些热爱,像火腿肠里的含肉量一样,再也回不去了。
02作妖往事之二:频陷质量门
质量事件的频频发生逐渐拉低人们对火腿肠的价值预期。
价格战带来的副作用远不止含肉量的下降,在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地成本压缩下,火腿肠行业在质量这样的“底线问题”上频繁爆雷,屡屡贡献震惊全国的热点事件。
早在1993年,当时的春都发生火灾事故,有2600多吨猪肉被烧毁。按道理说,这批肉应该做报废处理。可春都坚信“这世上没有废掉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毅然把这批猪肉和其他的好肉混在一起二次利用。
这一批自带“烟熏妆”的火腿肠卖出之后,便收到很多问题反馈,甚至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个谣言:说春都和火葬场合作,用火葬场的肉类制作火腿肠。
谣言在当时对春都打击不小,也让当时和春都打得不可开交的双汇平白获益,趁机占领了不少的市场份额。
当然了,双汇也是“质量门”内的常客。
2011年,央视新闻频道播出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中曝光了一些养猪户在饲料中掺加瘦肉精,养猪户称,添加瘦肉精能喂养出肥膘少、脂肪低的“健美猪”。而根据节目调查显示,部分猪肉最终流入双汇的工厂。
没多久,著名游泳运动员宁泽涛因为吃了“双汇火腿肠导致兴奋剂检查没有通过,而被国际泳联停赛一年”的消息再度爆出,让双汇雪上加霜,很长一段时间,元气大伤。
在今年的315中,双汇又一次遭遇“质量门”。315前夕,有媒体曝光了南昌双汇生产线乱象,从曝光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在双汇的生产车间中,员工工作服发黑发臭、生产消毒车间风淋系统损坏、多名员工未按操作流程消毒、猪排落地直接装袋入库、用浑水洗毛巾擦猪肉,画面触目惊心。
在质量问题上“不甘寂寞”的,还有另一个火腿肠头部企业:雨润。同样在2011年,雨润被曝出火腿肠肉里发现有塑料袋及金属扣,怀疑是掺加了“过期肉”。虽然雨润集团对此回应为自动化生产线出现故障,封口铝卡出现跳卡所致。但市场和舆论对此说法认可度不高。
如果说价格战只是把火腿肠打成了“低档”,那质量事件的频频发生则是逐渐拉低人们对火腿肠的价值预期。
03作妖往事之三:盲目多元化
雨润并不是第一家死于盲目扩张的火腿肠企业。
相比双汇的下滑,另一个巨头有着更加悲惨的下场。2021年的最后一天,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批准了雨润的破产重组方案。
对,就是那个当年号称“北双汇、南雨润”、能与双汇南北对峙半壁江山、年销售一度接近1500亿元的雨润。
其实,雨润的隐患自2010年开始就已经埋下。从那个时候开始,雨润不断进行多元化策略,在许多不相干的领域盲目扩张。
我们在雨润的官网简介中可以看到,雨润是一家集食品、地产、商业、物流、旅游、金融和建筑等七大产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江苏南京,员工总数近13万人,下属子(分)公司300多家。而在进行破产重组时,涉及旗下7家企业及120家子公司之多。
雨润的多元化有一些行业见顶之后的“自救”意味。它不是第一家死于盲目扩张的火腿肠企业。上一个最醒目的例子,正是中国的第一家火腿肠企业,行业曾经的老大哥——春都。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春都在火腿肠领域大获成功并积累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后,开始大幅度新增经营项目,也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选择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许多非相关的产业进行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经营负担。在春都兼并和收购的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近半数关门停产,不仅大量资金浪费在无用的投资上,而且逐渐造成亏损。
此后,春都一度选择上市以自救,但最终无力回天。2007年,春都上市公司名称变更为“同力水泥”。
中国第一家火腿肠生产企业,也自那时起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04衰落之路
火腿肠以往高光时刻中的消费场景,正在逐渐消失。
实际上除了企业自己作妖之外,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是更重要的因素。农牧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演进,都决定了火腿肠的衰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链冷藏技术的成熟,人们用更多猪牛羊肉去替代午餐肉、火腿肠、粉肠等各种“替代肉”。
随着生产技术不断突破,以巴氏杀菌为主的“低温肉制品”使肉的营养成分损失少,更符合人体健康需求,逐渐成为肉制品市场发展的另一个趋势。而以火腿肠为代表的“高温肉制品”市场则增长乏力,逐渐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根据双汇的年报显示,2013年至2016年,双汇高温肉制品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下跌,分别为157亿元、156.74亿元、142.53亿元和140.44亿元,虽然之后三年又逐渐增长至161.7亿,但6年来年平均增长不足1%,成长性已是难以为继。
同时,高温肉制品营收占比也从2013年的35%降至2019年的26.81%,增长后劲缺失可见一斑。
随着冰箱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随时吃上新鲜的肉类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这也让冷鲜肉进入更多家庭,进而使火腿肠作为鲜肉的替代品功能也不复存在。
此外,竞争者不光仅仅有“肉联厂的兄弟们”,我们仔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火腿肠以往高光时刻中的消费场景,正在逐渐消失。例如以往在漫长的火车旅途中,不来一顿方便面配火腿肠,那旅途简直就是失去了灵魂。但现在,随着高铁的快速普及,人们的行程时间大大缩短,“方便面+火腿肠”这对曾经风靡全国的黄金搭档不再被欢迎。
另外,像加班、宅家等场景,原本也都是方便面和火腿肠的绝佳消费场景,但是随着外卖的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一被剥离出去。压垮火腿肠市场的稻草,早已经不止一根。
火腿肠为什么走向没落了相关阅读:
泡面消失始末:9大品牌50年乱斗,背后的阴谋、叛变与救赎
2003年,统一心甘情愿地向日本日清食品献上了10%的股份,邀请这位方便面鼻祖出手“消灭”康师傅。
18年后,康师傅先是在抵制日货的舆论中被贴上“日本控股”的标签,又在与统一高层的会面中苦苦央求,希望这位“资深日系”高抬贵手...
从2003到2021,方便面这个曾在深夜填充你孤独的产品,也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敲开你门的却成了外卖小哥。
方便面从诞生到衰退,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两大巨头为何会在“日本”两个字上纠缠不休?背后是狗血闹剧,还是无情绞杀的商战故事?
1、先驱
可能你还不知道,自己吃了几十年的方便面竟然来自日本。
1957年冬天,从台湾到日本创业的吴百福,在当地人的陷害中经历了第三次破产,寒风中他和乞丐挤在一起,排着三十多米的长队领取救济餐,拿到热面条时他已经饿的双腿发软,做一种方便面条的想法也在此时萌生。
1958年8月25日,吴百福在一个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中做出了世界上第一袋方便面,并成立了日清食品。同时,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陷害又改名为“安藤百福”。
即便如此,他依旧在1962年受到政府警告,理由是垄断了方便面专利权。经过两年的挣扎后,安藤百福还是在1964年被迫公开专利,日清也在后来成了正宗的日企。
同年,北京食品总厂用鸭油做出了方便面的雏形,但因技术存在缺陷未能得到推广就消失了。直到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厂经过长期试验后,才使用“高压蒸面+油炸工艺”做出第一款国产方便面,取名“美味肉蓉面”,上市第一年就卖出200万包,而一个强大的对手也在这时出现了。
181公里外的杭州面粉厂在粮食深加工的号召下做出了“双峰牌”方便面,并推出“鲜虾、香菇、多味”三个口味,刚上市就引爆了人们的购买欲,即便是工人三班倒,日产10万包都无法满足进货商的需求,市面上一度出现了凭票供应的奇观。
到了1983年,年销售量90吨的双峰已经成为方便面龙头。而双峰在南方攻城略地时,河南的南街村面粉厂也依靠和北京劲松糕点厂的合作关系,推出“北京方便面”,凭借北京的影响力在北方迅速扩张。
至此,方便面走遍全国,行业进入繁荣期。
然而不管是开创者,还是推广者,都是时代下的浪花。三个品牌引领了国产泡面的先河,变迁也注定从他们开始。
2、战争降临
1984年,熊毅武在珠海成立了华丰,一场对“三巨头”的绞杀也在此刻开启。
华丰以贴合广东人习惯的“猪骨、海鲜、鸡肉”口味为切入口,推出“三鲜伊面”,随后熊毅武又请来香港知名演员“肥姐”沈殿霞代言,在电视台播出“食华丰,路路通”的广告,成为业内第一家利用电视传播的企业。
超前的广告效应,叠加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文化,华丰向南方同行举起了手中的屠刀。
双峰先是顶着压力改造车间,随后又引进日本生产线扩大产量,但还是在华丰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凭借“老杭州”的底子退守一方,即便是在90年代得到日资扶持也没有走出过杭州城。
当1988年“会跳舞的春都火腿肠”广告在全国播出后,熊毅武敏锐地发现“泡面+火腿”瞬间成为绿皮火车上的必备品。于是,华丰巧妙地利用交通运输掀起了一场更加惨烈的绞杀。
三鲜伊面坐着火车跑遍南方时,上海益民破产倒闭;当华丰把战线扩张到北方后,北京方便面只是象征性地挣扎一番就缴械投降。
到了90年代,华丰已经拿下全国市场。虽然当时涌现出“山东龙丰”、“河北华龙”这样的山寨品,却从未动摇三鲜伊面的口碑,反倒是华丰带动了一批造富浪潮。
三鲜伊面成就的不只是熊毅武,华丰员工的地位也在江湖上水涨船高,更有一大批人实现了财务自由,当时华丰普通员工月薪已经达到2000元,而今天让人望尘莫及的首都房价,那时1平也不过1000出头。华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像如今国内的腾讯、阿里,进入华丰就意味着一步登天。
然而多年后,人们能叫得上名的方便面中却没了三鲜伊面的踪影,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八三年,头一回吃三鲜伊面的时候,我最伟大的理想就是吃一辈子,然而现在,它却没了...
曾经的广告、火腿帮华丰坐上了火箭,但也在一个绿皮火车的故事里走向深渊。
3、方便面的扑朔迷离
1991年,一辆从内蒙古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台湾商人魏应行泡了一桶从老家带来的方便面,几分钟后香味引起了乘客的注意,陆续有人问他在哪买的面,“台湾”两个字说出口后,人们都失望的转身,而他却从中意识到了大陆方便面调料单一的缺陷。
在随后的市场调查中,魏应行发现尽管大陆方便面发展多年,但1-2元依旧是空白区间。于是就和几个兄弟成立了康师傅,并在第二年推出搭配酱包和菜包的“红烧牛肉面”,定价1.98元,当时三鲜伊面的市场价是2.08元。
为了打开销量,1992年8月21日魏氏兄弟揣着全部家底,在天津唯一的高档酒店搞了一场经销商订货大会,配料丰富、价格实惠的红烧牛肉面当场俘获了所有人。两个月后,订单如雪花一般从全国飞来,甚至有人为了拿货,凌晨就用麻袋背着现金到工厂排队。
另一边的华丰却享受到了市场和销量的“Double Kill”,战线一路收缩回广东,成了当地的一种特色泡面。到了年底,康师傅已经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而一场毫无底线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同一年,高清愿带领统一从台湾转战大陆,一上来就揣着鲜虾面叫板康师傅,但两岸口味的差距却让统一陷入了长达4年的亏损。心急之下,高清愿推出比康师傅便宜2毛钱的红烧牛肉面,打响了新一轮价格战。
而康师傅的应对却显得游刃有余,先是把价格提高2毛钱,塑造接近5毛钱的品牌差距;然后又推出比统一便宜1块钱的低端产品,一度让高清愿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为了破局,统一在1995年转战饮料,推出冰红茶,谁知转身就被康师傅完美复制,还请任贤齐代言做成了爆款。随后统一拿出绿茶,康师傅再次复制;统一改变品类做鲜橙多,康师傅也跟着做。但凡统一的爆款产品,康师傅统统复制,完全抛弃了商业底线。
到了1998年,康师傅销售额比统一多出10个亿,这看似逐渐明朗的结果,背后却是一个更加残酷的阶段到来。
4、绞杀与背叛
传统方便面市场的惨败,让统一走上了更加多元化的战线。
相比于鲜虾面的冷落,统一的小浣熊则通过给学校捐赠的策略,夺下了干脆面的空白市场。而康师傅却在1998年,蹭着世界杯推出了带“球星卡”的小虎队,一举超过小浣熊。世界杯结束后,小浣熊凭着“水浒卡”再次夺回学生群体。
随后,带着旋风卡的小虎队祭出“收集+娱乐”的模式,重新迎来蜜月期。谁知统一反手又搞了带“漫画书”的小当家,利用故事和家长更喜欢孩子看书的心理搞垮小虎队,牢牢占据了干脆面市场。
但随着时间跨越千年,方便面的战争也从道德走向血腥和暴力。
2000年,康师傅在各地买断超市货架,统一也迅速跟进,同时还打起了宣传海报的主意:有统一的地方不能出现康师傅。而康师傅更狠,直接出手买下商店里的统一产品,然后摆上自家的货,也导致常常出现换货时碰到统一业务员,双方大打出手的情况。
统一的反击先是在2003年做了“卖国贼”,又在2006年联手饮料巨头“汇源”围剿康师傅,战争也在2008年“老坛酸菜面”问世后进入白热化,那时不断曝出业务员被送进医院的新闻。
到了2011年,更是出现了康师傅员工攻进统一大厦,想“斩首行动”的爆炸性事件。
而在另一边,悄然崛起的今麦郎趁着巨头酣战时拿下了全国农村市场,挤进第一梯队,方便面也在激烈的搏杀中走到了巅峰。但是谁也想不到,整个行业又因一个男人的决定陷入寒冬。
5、绝望和内斗
2010年3月4日,王兴在迷茫和绝望的挣扎中成立了美团,而方便面的绝望也在此刻降临。
10天后徐茂栋成立窝窝团、吴波成立拉手网、杜一楠成立24券网、任春雷成立团宝网,年底团购网站已经到5000多家,各平台骑手奔走在全国661个城市跑马圈地,一条街、一个胡同、一座楼、一户居民都是争夺的对象。
随着外卖补贴战的开启,人们惊讶地发现,只需动动手指,不到10块钱就能吃上一份有肉有菜、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还送货上门。而作为硬核储存物资的泡面,这时在千家万户遭到驱逐,从早餐摊上慢慢消失,就连超市的采购量也连年减少。
2013年,康师傅和统一展开赠送火腿肠的自救行动,一年送出40亿根火腿的大手笔,依旧没能阻止行业下行的颓势。
当年有数据统计,2013-2016年的外卖补贴大战期间,方便面的销量从462.2亿包跌至385.2亿包,3年少卖80亿包。
2017年9月8日,官方罕见提出:大力发展方便面食品、速冻食品。
然而上面苦口婆心的呼吁,依旧未能改变行业龙头大规模裁员、变卖资产的溃败。
当时间来到2021年,方便面已经在外卖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而统一却趁着抵制日货的浪潮发动舆论战,给康师傅贴上了“日本控股”的标签。在9月份的双方会谈时,康师傅主动提出:
为了行业稳定,请统一高抬贵手。
统一却回应毫不知情,即便是已经衰败,行业的内耗依旧没有停止...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58年,安藤百福做出方便面时不会想到,辗转10年后一包小小的方便面在祖国上演了一场有创新、有落寞、有阴谋、有绞杀、有挣扎的商业战争,走过风云激荡的50年,方便面没有辜负世人,但人们已经不再需要它了。
以上就是关于火腿肠为什么走向没落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