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开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外国驻华使节等嘉宾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以及中国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新机遇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在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中,开放与合作是中外嘉宾共同的关键词。他们呼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与邻为善而非以邻为壑;他们期盼,通过对话建立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和更强、更好的全球治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中国是成功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国是成功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建设性对话,为保障全球和地区和平与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确实有值得其他国家研究和借鉴的独特方法。”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在视频演讲中,高度赞赏了中国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的做法。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什么样的内外政策让中国走在了国际发展和现代化的前列呢?梅利尼科夫认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更好地“读懂中国”。
梅利尼科夫指出,中国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不断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中国在实践中顺应现实的最好例子。“通过对一定历史阶段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发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没有盲目复制其他国家做法,而是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读懂中国,也意味着要明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竭尽所能实现中国梦。”梅利尼科夫对此着重阐明,共同梦想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当明白了中国人民如何发自内心的拥护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明白了世界各国怎样热切关注中共二十大,我们就有充分理由认为,对中国成功模式的关注说明了有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期盼实现本国以及全世界更加公平地发展。”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令人叹为观止
“我很荣幸能够见证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一路发展至今。”菲律宾前总统、菲律宾高级副众议长、“菲中了解协会”名誉主席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在视频演讲中,回忆了自己与中国的结缘。
“我于1977年跟随一个菲中友好小组首次访问中国,然后与我的父亲已故菲律宾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一起于1978年12月再次访问中国。”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夕,在这两次访华之间,中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阿罗约对此印象深刻。
回眸中国这一路以来的发展历程,阿罗约发出“叹为观止”的感慨。“我记得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有人创造了‘龙经济体’一词来描述中国逐渐成型的经济奇迹。”
在她看来,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40多年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四个因素:第一是立足长远愿景,第二是拥有为此愿景付诸行动的强烈意愿,第三是重视基础设施,第四是重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当前,在整个世界体系日益复杂并加速转变的情况下,中国正在打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世界确实处于新时代。”阿罗约表示,“这个新时代号召我们踏上新征程,开展新合作。在新合作的背景下,菲中关系对菲律宾来说空前重要。”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世界创造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继续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分享了他对实现高水平开放特别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思考。党的二十大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他看来,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意味着中国要继续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意味着将更大力度地吸引和用好外资,不断提升国际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尚福林说。
尚福林强调,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主体,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的全球治理框架。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是维护正常国际经济贸易的基础。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未来,中国将从内外两个方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内,将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推动国内国际标准接轨,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对外,将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为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让2024年成为中法合作的高光年份
一声中文的“你好”,让与会人员倍感亲切。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前不久,他刚刚跟随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访华。拉法兰表示,通过这次国事访问,马克龙总统希望彼此之间能通过交流,共同评估当前的局势。
拉法兰也指出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令人忧虑。“法国非常重视和平的国际关系,而如今持续恶化的国际局势让我们倍感担忧,在未来我们必须为此付出更多努力。我们要合作不要对抗,我们希望对话真正成为未来前景,确保大变局中的和平。”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真心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能推动和平进程。”拉法兰说。
2024年是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拉法兰表示,“法国希望未来的一年,成为中法历史关系的关键年。值此之际,我们将组织一个关于文化、旅游和人文交流的动员年,让2024年成为中法合作的高光年份。”
“明年恰逢巴黎夏季奥运会,很多中国朋友希望成为这个世界盛会的实地见证者,这将是一个迎接大家的机会。”在演讲的最后,他再次用中文向大家说“谢谢”。“我非常高兴看到各位知名人士今日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和平发展战略。”他说。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不要脱钩,而要追求建设性“挂钩”
“破坏性的脱钩,将使所有国家都更贫困。”“亚洲取得的进步,要归功于地区和平与经济一体化。”“不要脱钩,而要追求建设性‘挂钩’”……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多个重要观点与建议。
“新加坡自早期就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的合作伙伴。”吴作栋回顾了从1994年起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包括由私营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新加坡历任领导人始终竭力厘定中国的优先事项,进而规划出两国利益汇合点,我们两国也因此获得了双赢的成果。”
吴作栋认为,供应链“在岸回流”或“友岸外包”,正在加深技术和经济体系的分化。他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近期通过文章警示,这种是破坏性脱钩,“显然是非理想且危险的道路”。吴作栋也认为,破坏性脱钩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供应链韧性以及粮食和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所有国家都因此而更贫困。
他提出了三条建议:要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要支持自由、开放、与时俱进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不要脱钩,而要追求建设性“挂钩”。“中新大型合作项目,都是建设性‘挂钩’的例子。各国应该正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换句话说,我们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繁荣的世界,应与邻为善,而不是以邻为壑。”吴作栋说。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需要更强更好的全球治理来打破“人为的国境”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认为,开放、互联互通、增加交流和包容性的贸易自由化,是经济社会和人类和平进步的最好保障。“因此在过去45年间,我们看到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人的进步,不管是在速度还是规模上,这些进步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就拥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伊夫·莱特姆十分赞赏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他呼吁其他国家也要继续维护开放、互联互通、公平竞争、自由贸易原则,同时要反对对供应链的破坏。
如何推动更大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多的共同利益,打破“人为的国境”?伊夫·莱特姆强调,需要有更强、更好的全球治理。因此,欧洲和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应该更好地合作。中欧之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显而易见的是,我们需要进行更好地对话,接受彼此的分歧,并且相互尊重。”
伊夫·莱特姆看到,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医疗服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样也是全球所有国家和社会包括欧洲国家在内要面临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挑战也需要各国更多的对话和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坚持“三性”和谐统一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以“地域·文化·时代——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设计”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说,需要从构建创新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这三方面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
何镜堂认为,建筑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我在不断的建筑创作和研究中,逐渐树立了建筑创作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坚持通过作品来表达建筑的真谛。”
“地域”“文化”“时代”,这三个简单而又隐含无限可能的词汇,共同融合构筑了何镜堂的建筑创作构思的源点与哲学基础。他将其归纳为“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其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以‘两观三性’论为指引,我们凝聚了一支逐渐壮大的和谐团队,用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法去创作和研究时代背景下的建筑,既出作品,也培养了人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直面国家与时代的需要,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服务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何镜堂说道。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